观察: 应对非常态金融风险

发布日期:2015-4-29 | 点击数:854次

农村金融时报记者 张晓玮

继2012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经济增速目标从8%下调至7.5%后,2015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将经济增速目标下调至7%。这一次调整,让世界银行在日前发布的《东亚与太平洋地区经济半年报》中,将中国2015年的经济增长速度调整为7.1%,2016年为7.0%,分别低于此前预期的7.2%和7.1%。

距“新常态”被提出时隔近一年后,人们已经习惯用平常心看待经济增速放缓了。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房地产市场、地方政府债务、影子银行、资本外逃等风险点逐渐显现。

“金融风险始终存在,新常态的头几年里金融风险是最大的风险,特别是今年。如果经济增长速度慢慢下滑、其他领域中问题不断出现的话,这些问题会越来越多地集中为金融问题。”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在“新常态下的非常态金融风险”研讨会暨《中国金融风险与稳定报告(SFRSR)2015》(以下简称“报告”)发布会上表示。

《报告》是由第一财经研究院和东航金融联合发布,旨在对当下中国的整体金融风险进行梳理和剖析,并试图给出降低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政策组合和方案。

据IMF高级经济学家孙涛介绍,《报告》里中国金融稳定图的指标体系基于“4+2”的框架,即中国金融体系的四类风险、两类条件:外部传染风险、宏观经济风险、信贷风险、市场和流动性风险;货币和金融条件、风险偏好条件。

将2014年末与2013年末的指标体系相比较,可以发现:在过去一年中,中国的金融风险在持续上升。尤其是市场和流动性风险,已经接近历史平均水平的2倍;风险偏好水平高于历史平均水平的1.5倍。“不过这两大风险点尚未对其他指标产生显著影响。目前,宏观经济风险、信贷风险、外部传染风险虽然都高于历史平均水平,但偏离幅度都比较温和。而且,货币和金融条件较历史水平明显趋紧,这表明货币政策的作为尚有较大空间。”孙涛表示。

对于外部传染风险,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认为,中国经济体量大,金融市场流动性强,市场机制并不僵化,人民币汇率具有弹性,利率也正逐步市场化。因此金融主体可以随着预期不断调整其资产负债、货币结构,减少货币错配。正是这些市场机制的灵活调整和体制改革,加上较大的外汇储备,使中国经济抵御外部传染风险的能力较强。

“中国正处于市场经济转轨阶段,防范道德风险可能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最大问题。”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局长宜昌能表示。

为此,《报告》提出了六大举措,以塑造更有弹性的金融体系,维护金融稳定:处置存量债务;理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在此基础上实施趋向宽松的货币政策;尽快推动汇率改革,继续扩大人民币浮动区间;加强资本项目开放中的宏观审慎管理,完善对跨境资本流动的检测;调整外汇储备资产的期限搭配,准备满足美国QE退出时市场需要的外汇流动性;继续做大、做深中国的金融市场,发展以直接融资为主体的金融市场,规范民间金融,增加小微金融服务供给。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