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小微金融贷款坏账压力凸现
发布日期:2015-4-10 | 点击数:836次
随着经济下行、银行信贷总规模受限、不良资产高企,小微金融贷款走到了“十字路口”。经过了连续6年“两个不低于”(即小微贷增速不低于平均、增量不低于上年)的任务达标,银行小微金融在政策的“强刺激”下从4万亿元迅速攀升至20万亿元,增长5倍。
然而,面对现实经济环境和资产质量的压力,高速增长的势头如今稍显乏力,招行、民生等“走在队伍前列”的银行也已经逐步在小微业务扩张上感受到压力。
据《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由于政策的倾斜,招行、民生的小微金融仍是银行“增收”的一块重点业务。但是,在行业风险、区域风险陆续暴露时,银行的顾虑更多,不得不做出相应战略调整降低损失。
扩张趋缓
自2009年定位“小微企业的银行”后,民生银行小微金融业务每年贷款余额以递增1000亿元的速度迅速增长。截至2013年底,小微信贷投放数据已突破4000亿元。
随着民生银行原董事长董文标的离职,多年的小微战略转向了“对公、中小加小微和零售”的“三三制”业务布局。而从日前公布的数据上看,2014年年底民生银行小微金融业务贷款余额约4500亿元,年增500亿元仅仅相当于此前增量的一半。
对于外界的质疑,民生在回复记者采访时表示,坚持“做小微企业的银行”的战略定位,着力点在于小微客户结构的优化。据了解,2012年末民生银行小微客户总数达到99.23万户,2013年末达190.49万户,目前已超过300万户。民生银行小微金融的客户群体不断增大,覆盖层面快速拓宽,提升了差异化竞争能力。
民生银行有关负责人认为,2015年民生银行在大力推进小微金融结构调整与优化的同时,将继续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确保小微信贷规模适度增长。
记者注意到,相比之前所谓的“大幅增长”“快速增长”,民生银行小微信贷的“适度增长”也从侧面折射出当前小微贷款扩张压力。
实际上,作为对手的招行亦是如此。较民生而言,招行的小微业务扩张要稍晚,是2012年才开始推进,投放力度在2013年达到了巅峰,但2014年增速也有回落。
记者从招行了解到,2014年,招行小微贷款增量在股份行中位列第一,信贷投放总量相比2013年增长了1000亿元。但是,这一规模数据还是与2013年1300多亿元增量存在差距。
招行总行零售银行部小微企业信贷室相关人士表示,我国小微业务在经历了连续高速发展期后,受制于存量规模、信贷资本、人力资源等约束,发展速度回归常态,这是市场运行的必然规律。
该人士认为,当前银行小微业务增速趋缓并不意味着业务开拓到达瓶颈期,小微业务增速趋缓主要有“宏观经济下行,小微信贷需求减少”“风险集中暴露,银行信贷政策收紧”“存量规模增长,增速放缓客观必然”三方面原因。
据了解,在资产结构中,小微业务在零售资产中已达相当的占比,招行如今强调的是“持续均衡发展”,而未来小微金融的着力点将更加注重小微客群维护、客户综合金融服务、以及小微客户的互联网服务体验提升。
3月6日,银监会下发《关于2015年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以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户数”不低于上年同期、“申贷获得率”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取代了此前的“两个不低于”。
银监会相关人士称,在与银行沟通之后,小微企业贷款规模的考核已经不太适合当前银行监管考核指标,而在三个新指标中使用是一套科学体系,“增速”衡量的是“点”,“户数”衡量的是“范围”,“申贷获得率”则衡量的是“效率”,从重视“量”到“质”“量”并重。
不良贷款重灾区
“这些年来,在政策的驱动下,大部分的银行都在血拼小微业务,再进一步对市场扩展的空间是有限的。”另一家股份制银行小微金融部人士称。
“更有意思的是,鉴于经济下行风险,一些资质良好的小微企业减少了资金的需求以降低成本,而部分资质较差的小微企业却高价融资,形成一种融资难假象,这也是比较突出的现象。”上述股份行人士告诉记者,这对银行的甄别力也是一个考验。
他认为,在小微贷款中,银行要同时把控贷款风险,“一些产业、行业、地区或者贷款模式的风险暴露后,可能不仅不会继续投放贷款,甚至面临退出的问题,投放的范围收缩,以致加大小微投放难度”。
据了解,钢贸、光伏等产能过剩行业至今未见复苏迹象,银行对限制性行业中的小微企业一直投放尤为谨慎;同时,长三角、珠三角去年不断暴露出企业倒闭和老板跑路事件,区域风险不断升级;更为重要的是,联保互保等模式已经突显出在贷款中的弊端,而这种规模化批量贷款方式被放弃,导致一些行业中的企业难以获得贷款。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银行放缓小微贷款投放的背后是来自于银行坏账的压力。众所周知,小微贷款的不良率远高于一般性贷款,而这也是政策上提高不良容忍度的初衷。然而,尽管监管政策为银行提供了十分优厚的条件,但这也让小微贷款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在监管上,银监会是从体制上来加强金融机构对小微的支持,包括了单独的信贷计划、单独财力和资源,单独的会计核算等等,通过几年的时间长期做。”银监会相关人士表示。
普华永道在发布的《2015年中国金融及银行业展望》报告中称,参与调研的多位金融机构高管预计2015年不良贷款上升的趋势将持续,而小微企业仍然是不良贷款的重灾区。
普华永道中国金融服务业主管合伙人容显文认为,目前小微企业如果将银行贷款拿去做正常的经营,这样出现不良率的风险比较低,但是在激烈的竞争中,不少小微企业拿着银行贷款转向做其余行业的投资和投机,这样风险很容易显现出来,这也是为何小微企业是不良贷款重灾区的主要原因。
“小微企业贷款的利率相比要高一些,但是不良率高出一般性贷款1倍多。按照商业经营的角度看,首位是控制风险,也就是要控制不良。”一家国有大行湖北分行行长告诉记者,政策为了配合经济转型和信贷导向,给了小微企业贷款很多便利,但是针对银行相关的补偿措施还不到位,最终核销仍需要依靠银行利润填补。
他认为,从银行的角度出发,贷款的前提是风险可控。即使是已经贷款,在风险暴露时也要提前退出。“一些地方政府对银行的断贷和抽贷表示强烈不满,但是这种断贷和抽贷并不是毫无原因的,也是银行意识到了贷款存在不可控的风险。”
银监会相关人士也表示:“监管层不赞同银行对能够帮扶的小微企业进行抽贷和断贷行为,但是,小微企业对资金的使用是要受到严格限制,不能用于偿还债务等等一些非经营行为。对小微企业的贷款要加大力度,但是同时也要保持理性,这点是监管所认同的。”
来源: 中国经营报(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