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小贷发展面临多个瓶颈 行业建议打破各自为战局面

发布日期:2014-4-25 | 点击数:976次

                                                            来源:第一财经网站  2014年04月23日      
      随着七部委扶贫工作政策的落地,公益小贷作为扶贫的一个探索方向,发展超过20年时间,目前却面临多个瓶颈。
  4月23日,由中和农信发起的“公益小贷之出路”的研讨会上,对于目前各家公益小贷的发展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公益小贷如何突破瓶颈提出了相关建议。
  4月初,人民银行、财政部、银监会等七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要加快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推广农村小额信贷。
  中国社会科学院于1993年在河北易县成立第一家小额信贷机构,拉开了中国小额信贷扶贫的序幕。中和农信表示,20年后的今天,小额信贷的扶贫作用已经被政府和公众认可,但是最早试水小额信贷的这些机构却处境艰难,问题重重。
  公益小贷很多都是NGO组织,“融资渠道”单一一直以来都是其发展的主要瓶颈。然而,法律地位不明确、产权不明晰等问题,都成为其突破融资瓶颈掣肘。
  “机构规模小,不能满足市场需要,机构筹资能力有限,如果出点什么样的情况或更大的拖欠,我们的效益会受到影响。”赤峰昭乌达妇女可持续发展协会秘书长霍桂林在上述会议上表示。
  据本报了解,公益小贷主要的融资渠道来自于捐款,然而捐款并不具有长期可持续性,并且农村市场对小额贷款的需求越来越大,公益小贷如何扩大可持续融资规模成为行业发展主要的课题。
  霍桂林介绍称,赤峰昭乌达妇女可持续发展协会将国外融资和国内融资相结合,捐赠融资和债务融资相结合,更多转向债务融资。
  “坦率地说,当我们选择小额信贷为未来事业时觉得起步阶段体制问题没有解决。虽然我们各方面扩大规模,但作为社团和民办非企业状况下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不是技术层面的,而是体制机制层面的,比如资产权属不明、外部资金无法进退。”宁夏惠民小额贷款有限公司董事长龙治普表示。
  因此,宁夏惠民小贷选择了商业化的转型,成立了小额贷款中心。在2005年下半年央行推进小额信贷试点后,惠民小贷也走上了改制的道路,经历了办公室、社团、民办非企和股份制公司。
  据龙治普介绍,2013年惠民小贷的收入是2200多万,盈利接近400万,预计2014年收入达到3000万,盈利水平能达到700、800万。未来,龙治普还计划把它惠民小贷做成一个村镇银行。
  除了融资之外,人才的缺乏,也成为公益小贷的发展瓶颈。霍桂林表示,从长远看,工作人员能力存在不足,市场上很难找到高水平的专业人员。而龙治普明确表示,目前面临团队建设滞后、缺人的情况。
  “我们机构各自为战的局面还是要打破的。”龙治普对公益小贷发展提出建议,除了要还要加强合作,还要摆脱“鸠占鹊巢”的局面走市场化的道路,要走向能够吸收公众存款的银行机构。
  作为国内公益小贷标杆企业,中和农信是中国扶贫基金会下属企业,其83%的客户为农户。截至2013年末,中和农信累计发放贷款72万笔共计61亿元,覆盖全国16个省92个县。去年一年,累计发放贷款笔数超过18万笔,放款量达到18亿元。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