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广专访——做小微金融要接地气

发布日期:2015-7-8 | 点击数:1496次

日前,国民小微金融投资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贝多广在接受《金融大咖秀》独家专访时表示,做好小微金融有利于中国社会从底层人群基数较大的金字塔型社会向中产阶级为主力的橄榄型社会转型。但要想做好小微金融,这位在投行中有着18年经历的老行家也表示,只有卷起裤脚站在泥巴中亲自做,才能有所成就。

做小微金融就要接地气

主持人:非常感谢您今天接受我们的采访。我先问一些关于小微金融的问题,您之前说过小微金融并不是夸夸其谈、高高在上,而是真的要卷起裤腿站在泥巴里面自己亲手干了,所以您觉得小微金融的这个商业模式怎样才可以持续下去?

贝多广:确实小微金融对于我们以往搞金融的人来说,尤其是中国搞金融的人来说比较陌生,学金融出身的人基本上都是到投资银行、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这些机构去的,小微金融一般跟民间金融、农村之间借贷有关的,但现在大家越来越发觉,从整个国家来看,小微金融是一个事业,这个事业不能简单看作一个拾遗补缺的民间金融,要把它逐步地引导到一个正规金融的范围里边。

所以在这种背景下,原来正规金融领域的大腕级人物,投身于这个领域。但是这个领域实际上也蛮特殊的,我在人民大学调查过,人民大学金融专业是最棒的,但是没有人讲小微金融这门课,所有学生都不知道什么叫小微金融。所以即使是大腕进这个领域,也是从头开始。

不过其他的发展中国家,最早是孟加拉,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尤努斯教授就发起了小额信贷,基本上从世界的范围来说是从他开始把这个概念提出来的,而且身体力行去做这些事。一个教授带了一帮学生,帮穷苦农民,发放20美金的这样的小额信贷,从这么做起来,最后做成一个全国性的银行,就是孟加拉Grameen银行,他本人和这个银行一起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中国是从07年开始关注的,就是试点性质的批准一些小贷公司在做,但是从走过的道路来看是带有中国特色的,很多事情是在中国的监管环境下、社会背景下做出来的。从我自己的观察来看,跟国际上已经成熟的一些模式来比还是有很大的距离。

我现在投身这里就力图能够把国际的一些好的经验跟中国的实践能够结合起来,走比较正规化的路,甚至于将来的小微金融也可以发展成正规金融的一个部分,而不是停留在草根阶段。但毕竟小微金融服务的对象是农民,是低收入人群,比较边缘的人群,当然也包括比如大学生创业、再就业,这些都可以算成小微金融服务的对象。所以从这个角度来上讲,必须要带有泥巴,脚要踩到根里面去,理论跟实践结合。

主持人:所以您觉得这个可持续的路径,就是把这一部分纳入正规领域,但同时又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贝多广:对,如果我们认真学,在中国的土壤当中去实践,技术含量还是很高的,并不是说谁想做都能上去做的。这个在国际上已经形成了一些比较好的一些模式,比如Grameen银行的模式,他在农村当中比较成熟,目前中国人也有人复制。比如讲德国IPC模式,给银行做小微贷款的,也是很成熟的。当然中国可能有自己的国情,还要本土化,探索出真正符合中国国情的商业模式。所以这里边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主持人:您说技术含量高,它难点是在哪里?

贝多广:举一个例子,比如在国际上我们跟那些从事小微金融的人交流,有一些资深人士,原来在大银行出来的,但是他告诉我们,我有很深的银行的背景,但是现在从事小微金融,我就要把我过去的银行的经验全部忘掉,而不是说因为我有经验就可以来做小微金融。

为什么?因为你客户的对象完全不一样。举个例子,在银行当中最基本的,你要放一笔贷款,你就必须要担保,必须要有抵押品,但是小微金融恰好是没有担保,他可能穷到也没什么抵押品,即使说农民有一个房子,这房子给你作为抵押,对你来说是没价值的,所以他的本质是没有担保、没有抵押品,所以他的商业的运作的方式、风控的方式、着眼点,是跟银行完全不一样的,当然他也是贷款,也有利率,这些基本的原理是有的,但是整个商业模式是不一样的。

主持人:您觉得现在很热的互联网的技术和互联网的商业模式是不是会给小微金融带来一些新的发展的曙光?

贝多广:我觉得中国的小微金融,或者我们现在用的比较多的叫普惠金融,一定要跟中国的互联网金融结合起来。跟尤努斯不一样,尤努斯是代表了20世纪,也就是上个世纪的小微金融的实践和理论,他前不久到中国来跟一些国内的人士推荐,你们将来的发展就是变成一家银行,在我来看,可能情况就不一定是这样的。21世纪,我更多会去跟互联网金融结合。

因为互联网金融很大的好处就是集约化,他可以很大规模的在一个边际成本降到最低的情况下,大规模的推广,可以很快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当然这里边还有很多探讨的空间。

主持人:我发现现在中国的金融市场有一种趋势,就是跟风,出来一个什么东西大家就一窝蜂的去做,比如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包括去参股P2P之类的,您觉得这种现象是否存在?

贝多广:这是一定的,这是中国人的特点,中国人出去旅游也是一窝蜂的,搞什么创业现在也是一窝蜂的,小贷公司从最早的七家到现在有九千多家,大概全世界也没有哪个国家发展那么多,P2P公司,如果你到美国、英国去,也很少,但是中国有几千家,经济如果波动就会出现很多问题。小贷公司也出现问题,担保公司也出现问题,P2P公司也都出现问题。

我觉得这是中国社会发展的路程当中的一个阶段,如果不让建立这些公司,恐怕把活力也压抑住了。但是这种火爆多少有一点泡沫,应该抱着冷静的态度来观察,谁笑在最后谁笑的最好看。刚开始很热闹,但是一年、两年就没有了,所以这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

主持人:但是您觉得出现这种跟风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是不是因为我们的金融市场太过于垄断了?

贝多广:这是一个方面,大家需要摆脱这种在正规金融当中比较严格的监管,找到一个发展的空间。另外,现在整体有一直创业的高潮,尤其是年轻人,觉得建立一个互联网公司好像也是很时髦的东西,很好玩。

我认识一些互联网P2P公司的老总,都是80后,甚至90后都已经开始创业了,年轻人心态跟我们不太一样,他是一种体验,试一下,说不定成功了。而且现在在风口上,说不定猪就吹起来了呢,所以大家有这种心态。我觉得有利有弊,一方面有一点浮躁,但是从整个社会来说,100个人发展,总有一个人成功,但是没有人去发展可能谁也不成功。

创新不足源于监管过度

主持人:我看到您在这本新书里面是谈了金融监管背景下的金融创新,从监管包括政策这一块,您觉得政策怎么来支持小微金融的发展?

贝多广:我特别讲到监管部分,用一些国外有名的经济学家一些最新的研究,通过心理学、行为学角度来分析,为什么投资者总是想股市越高越好,但是监管者总是心态比较稳定,太高了,泡沫了,要把它压下来。懂得风险业务的人才去会做监管者。有的经济学家认为所谓的企业家就是一批精神上亢奋的,愿意冒险的这么一批特定的人,不是说所有人都能当企业家。

如果反过来从这个角度去说,多少也能理解一点监管比较谨慎、比较保守这样一种特点。但是相对来说,跟其他发达国家、市场经济国家比较的话,我们国家创新不够,监管也过度,监管高层的人觉得新的东西不太懂,判断不出风险来,所以先管住,说清楚了再慢慢放开,基本上是这个思路。但是回过头来站在市场角度,每天都在创新,怎么会教会你呢,所以这里面有矛盾,有时候是比较难处理。

主持人:如果从小微金融的这块来说,政策上有怎样的支持,您觉得会比较有利于小微金融的发展?

贝多广:国家这点是非常鼓舞人心的,从党的层面到政府的层面,那些最高文件都把发展小微金融放在很高的位置来鼓励大家去发展,支持社会当中的小微企业,监管层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是我观察,小微金融的发展好像不是想象当中那么快,或者说那么成熟、那么理想规范。

因为我们国家基本还是政府监管主导的市场,他不让你做的时候你不能做,你自己瞎做会受到责难的。这本身有个过程,就是你怎么要让他全部认识到。哪就跟商业模式业态有冲突了,你越让他在小地方做越做不起来,事后你说,你们怎么都不行,实际是监管上的一些限制造成这样的局面。我这里只是举一个例子,还有很多方面,多少都会对这个领域的事情有制约。

中国投行的金融服务有些过剩

主持人:因为我们大家知道您之前是在投行工作多年,包括中金还有JP摩根,在大家看是很有光环的工作,现在您反而是把更多的时间放在研究上面,这样的原因是什么,是不是其实光环背后有一些比如说铜锈味或者是其他的一些压力之类的?

贝多广:当年从事投行的时候,我也是非常满怀激情的,做投行的人一定要有激情,但是毕竟我做了差不多18年投行,如果你去看华尔街,看国际上做投行业的人,那么资深的也不多,一般干过三五年就转行了,而且在投行行业里边我从普通的银行家,到首席执行官,从职业的高度来说,我没地方上了,我已经达到这个目标了,所以自己从投行本身的职业生涯来说,我觉得还算比较成功吧。

再回过头来看,后期的几年,我觉得中国投行的金融服务有些过剩,举个例子,一家企业到海外上市,以前我们早年的时候就一家、两家,最多三家投行做主承销商,现在至少10家,甚至20家,大家混在里边就是一个过度的供应。我毕竟学理论出身的,还有点理想主义。有一些实际不缺融资的人,那些大企业,几十家、几百家投行围着他转,过度的供应金融服务。所以我想自己是不是该退休了,来想想这些真正做我自己觉得有价值的,对社会也有价值的事。

小微金融推动中国向橄榄型社会转型

主持人:给我的感觉您是一个特别有情怀的人。以前做高大上的投行,现在反而去研究那些跟最底层的人打交道的那些金融的服务。

贝多广:我去一些农村,小城镇做调研,我都被他们震撼了。这些人借了8千块钱贷款、借了1万块钱贷款,就对他的生活、他的家庭状态发生了巨大变化,我觉得太有意义了。

比如给了1万块钱,他的家庭可以发生很大的变化。中国这么多的中低收入家庭的人,如果大家都这么做,那中国的社会问题不都解决了。所以小微金融不光是金融问题,也是跟社会转型有关的问题。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一个金字塔的社会,中下层是一个很庞大,发达国家是橄榄型社会,有少量穷人,但主要是中产阶级。我们的问题是怎么把底座这么大的人群往上推,让将来的中国变成一个橄榄型社会。

那样这个社会基本就没有太大问题了,现在都在底下不服气,心生怨气,总觉得上面的人靠不择手段获取财富的,底下是不公平的,实际上倒也不一定完全这样,但是对底下总要有一些管道、有一些措施是去让他们有机会往上走。

主持人:您之前去过哪些地方做过调查?

贝多广:我去四川,我也去北京郊外、河北,也到广东一些地方去做过一些调研。

主持人:可不可以分享一两个,让您觉得印象特别深刻的,做调研的时候看到的事情?

贝多广: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大学生,也不是什么名牌大学,毕业以后也没有理想的工作,结果就向爹妈借了几万块钱,在市政的街上租一个门脸帮人改造厨房橱柜,很便宜,张家花1千块钱,小厨房就改造了,李家说我们也要改造,这个需求很大,这是老百姓的需求。

对于大学生来说他钱就这么多,所以公司给他贷5万块钱,流量就增加了,可以把这个事情扩大起来了。三四线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提高,对国家来说也是好的,大学生不要国家一分钱解决了就业,明年还可以雇人,对国家、对自己、对社会都是非常好的事,我看了以后就说我们得写一个报告,把这个案例报告领导,这就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

主持人:您刚才分享了非常接地气的例子,在你之前的投行生涯中最让您印象深刻的案例是什么?

贝多广:投行有很多,我自己亲手操作过的,像工商银行,当时是全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融资规模的IPO。但是到了今天我回想起来,我觉得有一家企业好像老酒一样,时间越长香味越浓郁,叫恒生电子。恒生电子当时是完全不起眼的一家民营企业,我们都是做那些大的央企,而恒生电子总共融资当年只有2.5亿,我们都是至少20几亿、200亿的融资规模,他们有十几个年轻人,是70后、80后,搞软件的工程师。但是他们今年有700亿市值,据说今年可能要奔1000亿的。

主持人:1900亿。

贝多广:1900亿,那很快就2000亿了,我眼泪都快掉下来了,以前如果你看我们中金所有的宣传册里面,可能不会把这么小的客户写进去的,但是今天可能他才是生命力最强的,市场召唤力一点不差的,代表了一种新的产业,因为他是金融科技,所有的证券公司,后来发展到基金公司、银行、期货、保险做后台的软件,交易软件,随着金融的发展。不在于你的客户的大小,而在于它是不是真正代表了这个行业的发展,代表了先进的发展方向,这是很重要的。

主持人:想跟您聊聊注册制,因为注册制会推动投行的转型,你觉得未来中国的投资银行发展的方向和空间是怎样的?

贝多广:注册制有点被过于美化了。我理解不是那么回事,即使在美国,过程也是很漫长的。所以这不是像今天新三板那样,只要符合披露的要求都可以来上。

我不觉得投行是未来的最大的方向,我觉得证券公司将来更多的是朝市场的交易、财富的管理、资产管理、新产品的开发,这个领域去发展。而投行越来越多是怎样去抓住你的客户,然后你为他提供各种综合服务,他更多是客户服务的功能。你要纯粹从IPO、从投行本身去产生很多的利润的话,相对来说它的比重会逐步的下降。

主持人:您刚才也说到,券商可能未来会更进一步向服务的方向发展,现在“互联网+”很热,不知道您怎么看待在“互联网+”背景下,券商他们的产品、服务模式和他们业务的一些变革?

贝多广:现在银行也是要有互联网了,网上银行实际已经普及了,其他的非正规金融当中的“互联网+”或者我们说互联网金融雨后春笋般产生了,但是我们国家的证券业,当然大的交易我们也是在互联网平台上,但是证券公司的业务,真正一个互联网平台的还是比较少,或者从监管的角度,能不能允许建立一个像美国这样的没有传统证券公司的,纯粹在网上的好像现在还没看到。

监管层还在观察,这里边的冲击会很大,因为本质上交易通过网络的效力会更高。传统的证券公司要去嫁接,所以反而一些搞技术的年轻人,倒可以弯道超车,就像阿里那样的,可以创造出一个全新的互联网公司。如果监管在这个领域放开的话,对市场的生态的变化会是很大的,这是一方面。

还有一个方面,我们现在也是保护主义,现在证券业就是证券业,还没放开到混业,比如银行也可以做证券业,前一段也有人谣传说放开了银行都可以做,中国银行规模大到哪个证券公司也抵不上。所以在这个放开的问题上要从两方面考虑,我觉得都很谨慎,要不然现有的证券业还是很脆弱的,它是在保护的状态下生存的。但是怎么放开、怎么发展,还是有待观察的。

主持人:现在有人认为说,因为股市很好,说牛市里面的投行看起来很好,但是一旦熊市来临可能它之前集中的一些问题就会集中爆发,可能最后会有一些投行消失,然后幸存下来的那些投行是必须有一个好爸爸,不知道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贝多广:股市本身的火爆主要还是因为投资者本身,现在证券公司主要是通过融资融券,这越来越成为他们收入的主要来源,但是融资融券本身从投行自己来说,并没有承担很多负债,它有止损点,都是自己风控保护比较好的,如果真的是市场会剧烈波动的话,那高杠杆的投资者可能会有比较大的影响,但是对证券公司有没有影响现在还看不出来。从长远的业态来说,我觉得是应该整合的。

主持人:最后还是想听一下您对这一拨牛市的看法。

贝多广:实际我对市场没有研究,牛市是好事,大家都很开心,一路上碰到很多朋友,甚至亲戚,都很高兴,觉得自己发财了,对于国家来说,现在因为经济下行,有一点正能量的东西也不是坏事。但是同时大家确实也开始听到一些担忧的声音,尤其像比如我们这个年龄的就会说,会不会有泡沫,会不会下来,我觉得这个也正常。泡沫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像前两年低迷的时候,你想让它泡沫都泡沫不起来,它就是社会的一种情绪的展示。

另外,这一轮的牛市当中还是有一些正面的东西可以看到的,比如这一次创业板、中小板好像火爆得更厉害一点,但实际上投资者对中国经济当中的一些新的东西、未来的东西,尽管有些东西多少有点盲目,但是还是一种憧憬。

主持人:现在有人觉得这轮是改革牛,然后觉得牛市现在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了,不知道您怎么看这些坊间说法?

贝多广:我倒没觉得股市反映那么多,有人讲股市就是经济的晴雨表,经济下行为什么股市上去,好象也背离了,股市反映改革牛等等,这个反而是有点牵强,股市就是股市,它有它自己的成长的规律,它也不一定说不看好你哪一个方面,也不一定说一定看好。前两天经济好的时候怎么股市就不起来呢,所以它有它的自身的规律。

主持人:您最开始说的能不能整理一下,就是小微金融尤努斯是第一波或者最早的代表,就是上个世纪的代表,其实现在包括之前张化桥[微博]在瑞穗他也弄的声响很大,但是现在他也不做这行了。

贝多广:他不做倒不是因为小微金融有什么问题,而是一种个人选择。

主持人:轰轰烈烈投入到这个事业中,又抽出来,可能会对这个商业模式不太乐观,因为本身这个小微金融就是可能和财政、和社会,比如说社会结构有很多综合性的问题,您能不能再重新的概括一下,上一代尤努斯模式,和现在正在发展的您研究的方向,就是简单总结一下未来的战略模式。

贝多广:尤努斯他是在农村做的小组贷款,我们国内也有人做的非常好,在农村,五户家庭组成,就是我要贷就贷给这五户,任何一个出问题那四户都要受影响,所以互相监督,就是从尤努斯学来的,这个模式仍然可以用,而且在农村的话仍然是有效的,当然要细分也有很多的经验,比如在中国北方农村就很好用,到了南方就不好用了,同样农村你都要适应这个水土,北方农民跟南方农民性质完全不一样。

我们现在就是希望真正的小微金融还是能够落到真正的下层和底层那里,换言之就是你的贷款额是一个微型贷款,而做微型贷款风险反而是小。因为你做2万块钱你不会做一单,你做几千单、几万单,你像我们现在合作的客户他们就是有几十万的客户,你做到这么大规模,当然也还会有坏账,但坏账率就可以降到1%以下。像100万、500万的这种客户,你的客户大概10几个,不超过100个,任何一个出问题对你来说就是很大的挑战,所以这个商业模式上有很大的差别。

回过头来说我们的P2P互联网金融,这边是所谓叫屌丝的资金,那头是小贷的,你想大多数小贷就拿这种几百万的贷款上来,来跟他对接,而这些贷款的质量本身就是像麻袋一样,麻袋上你要绣花,绣出来也不好看,所以很多P2P本身也有问题。他们也要到线下去做真正的微贷。这个跟尤努斯来比的话,假定说过去几年大家都在试错的话,可能慢慢就走到一条比较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上。
主持人:中国特色的。

贝多广:O2O的,又有互联网的,又有线下的,这么结合的。如果按尤努斯的模式,就是小贷公司,国家给它一个批准,变成银行,开很多储蓄所什么的是传统模式。到了21世纪,这个模式也还可以有,但是在中国环境下不缺银行,缺的是真正的能够组织资产的,也就是说贷款你能够组织得起来的公司,比如举一个例子,邮储,邮储最大的小微金融,它有巨大的抽水的功能,储蓄功能非常强,但是它贷款功能相对来说就弱一点,这是中国小微金融的一个特点。所以如果互联网进来就可以完善它。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