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系列二:小额信贷机构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
发布日期:2015-5-4 | 点击数:997次
一、小额信贷机构风险管理体系构建原则
风险管理是一个管理过程,包括对风险的确定、量度、评估和发展应付风险的方法、流程、制度,目的是把可以避免的风险减至最小,实现成本及损失最小化。风险管理体系是小额信贷机构为可持续发展达到其发展战略经营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流程和管理方法,形成相互补充、相互支持的有机组合,对公司总体风险进行全方位的管理机制。通过建立科学、规范、有效的规章制度及业务管理体系,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及分析控制功能,确保机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作为一般的企业的小额信贷机构,参照ISO31000中所规定的风险管理原则,可得出小额信贷机构风险管理体系构建要遵循如下原则:
1.小额信贷机构对外业务各方面、各环节的各种风险共同构成小额信贷机构的业务总体风险,因此风险管理体系应渗透各项业务全过程的各个操作环节,是公司各部门全方位的风险管理,风险管理须从对外业务的各方面和各环节入手,全面掌握和控制。
2.风险管理体系应按照相互制约(即业务流程与部门设置既要考虑各个环节的制衡关系与风险控制,又要有利于工作效率提高)的原则来设置业务流程及内部控制机制。
3.风险管理体系应建立相关机制,各部门之间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运作风险管理机制,整个机构是一个有机整体。
4.风险管理体系应运用信息管理手段进行科学管理,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并及时反馈、协调、完善和纠正 ,以达到风险控制的目的。
5.风险管理体系的设计应结合积累分析的自身风险特点、公司的经营规模业务以及当前的宏观经济环境,使风险管理体系 “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以达到风险控制与管理的目的。
二、 贷款业务风险管理
靠风险控制体系来实现,小额信贷机构应建立完善的风控体系,在政策研究、市场分析、人员配备、机构设置和操作流程等多方面都应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
(一)贷款风险划分
贷款风险是指小额信贷机构在贷款业务运营中,由于受到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致使贷款无法按期收回本息,小额信贷机构可能遭受资金损失的风险。按照小额信贷机构业对小额信贷机构风险的划分原则,结合小额信贷机构贷款业务实际,小额信贷机构的贷款风险主要划分为道德风险、政策风险、经营风险和操作风险。
1、道德风险
贷款的道德风险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信贷人员的道德风险。信贷人员道德风险主要表现为个别信贷人员因人生观、价值观扭曲,逾越行为准则、职业操守、道德规范,无视信贷规章及有关法律法规,违规逆程序或简化程序操作而形成的信贷资金风险。二是借款人的道德风险。客户与小额信贷机构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客户比小额信贷机构更加了解自身的经营状况。一些风险较高或想骗贷的客户来申请贷款时,愿意支付较高的贷款成本。客户在贷后不按约定使用贷款,将贷款用于风险较高的项目,如炒股等高风险投资项目。这导致如果小额信贷机构无法对借款人从事的各项活动进行密切监督,借款人就会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优势采取机会主义行动,从而小额信贷机构将面临无法收回本息的风险。小额信贷机构出现道德风险的主要原因是相关员工的职业素养较低,容易受到私利的驱动而做出不当行为以及小额信贷机构相关的监督机制不够完善,缺乏有效的道德风险防范。因此尽管职业道德风险的防范不属于业务范畴,但对于这样的新型金融机构来说却是一个根本之根本。因为金融机构无小事,特别是在机构成立的初期,重视业务发展,忽视职业道德教育的现象比较普遍的情况下,很容易出问题,所以正面的职业道德教育和警示教育也是必要的。
2、政策风险
政策风险是因国家宏观政策(如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行业政策、地区发展政策等)发生变化,导致市场价格波动而产生风险。国家和企业由于政策的存在和调整,会导致经济利益的矛盾,从而产生政策风险。对于贷款业务来说,政策风险是指小额信贷机构根据国家和地方政府为实施宏观调控、保护“三农”利益、稳定市场等政策和特定的产业政策、区域政策,向借款人发放贷款,但借款人因执行政策出现不能按期偿还贷款本息的风险。
3、经营风险
所谓经营风险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变动性以及主体对环境的认知能力和适应能力的有限性,做出错误的经营方针和决策,从而导致的经营失败或使经营活动达不到预期的目标的可能性及其损失。具体来说小额信贷的经营风险是指小额信贷机构根据借款人自身经营需要发放的贷款,借款人因经营管理、市场变化、灾害和道德因素等原因的影响,不能或不愿意按照事先达成的协议履行其义务,出现不能按期归还贷款本息的风险。
4、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由小额信贷机构内部控制及治理机制失效以及信息技术系统失效等可能造成的贷款风险。主要包括小额信贷机构内控制度和治理机制缺陷及内部员工操作失误、违反操作规程、信贷决策失误和道德因素等造成贷款不能按期收回或损失的风险。
(二)贷款风险预测
贷款风险预测是指运用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对贷款的各种风险因素、风险性质及风险程度进行识别和测定。贷款风险预测是贷前调查、审查的重要内容。风险预测结果是贷款是否发放、贷款期限确定、发放额度控制、贷款方式选择的基本依据。贷前风险预测应包括以下内容:
1、政策风险预测
主要以国家和地方政府相关政策、政策性资金来源的落实与承诺保证情况、贷款风险补偿金情况为依据,对贷款的政策风险进行预测。
2、经营风险预测
应根据不同的风险因素,分别按照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对风险性质及程度进行识别和预测。
(1)定性分析预测
主要是通过对借款人内部各有关因素以及与借款人贷款偿还密切相关的外部环境和现象的不确定性分析,预测贷款风险。定性分析预测主要包括对借款人法人代表素质、经营管理水平、内部控制能力、信誉程度和发展前景分析;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特定行业或地区的经济政策、经济环境、试产供求变化、价格震荡等情况;各种灾害等不可抗力的外部因素或诉讼、疫情等突发事件影响的分析。
(2)定量分析预测
主要是依据借款人的财务指标和经营指标,对借款人的信用风险进行分析和预测。
3、操作风险预测
主要依据本公司是否具有较强的风险决策能力;员工是否具备所承担职责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执行信贷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能力;风险管理是否覆盖贷款操作的各个环节;是否具有完善的信息管理手段等。
(三)贷款风险预警
贷款风险预警是指在贷款操作和监管过程中,根据事前设置的风险控制指标变化发出的警示性信号,分析预报贷款风险发生和变化情况,提示小额信贷机构要及时采取风险防范和控制措施,以减缓甚至避免风险事件。贷款风险预警包括微观预警和宏观预警。微观预警是根据各种风险预警信号,及时判断单个借款人或单笔贷款的风险程度和风险性质。宏观预警是在微观预警的基础上,通过对贷款风险分类监测,依据贷款组合风险分析,综合评价贷款质量状况,判断全行或地区或行业的贷款风险程度。具体如下:
1、政策风险预警
主要通过政策风险信号反映。政策风险信号一般包括国家或地区宏观经济政策、财政金融政策、农业政策、其他特定行业政策、信贷政策、汇率和利率政策等的调整、变动。其中,国家和地方政府与小额信贷机构贷款密切相关政策调整、政策性资金来源的落实和承诺保证变动、贷款风险补偿金的到位异动,应当作为当前政策风险预警的主要信号和监测的重点。通过对各种政策风险信号进行识别、分析,及时发现危及贷款本息按期偿还的风险苗头,提前对政策风险预警作出反应。
2、经营风险预警
主要通过财务预警信号、市场预警信号、行为预警信号和其他预警信号反映。
(1)财务预警信号
财务预警信号一般包括借款人各项财务指标如流动性比率、资产负债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收回率、现金流量等指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或有较大变动。
(2)市场预警信号
主要通过市场供求和价格波动信号进行综合反映。市场预警信号一般包括借款人所处行业或地区的宏观政策、特定行业政策、财政金融政策等发生改变,可能对行业经济周期和市场发展前景产生不利变化;市场供求关系、产品价格发生持续性或大幅度的波动;地区和行业信用环境以及整体经济环境恶化等。
(3)行为预警信号
行为预警信号一般包括借款人在其他金融机构存在违约记录,提供虚假资料套取贷款,在其他金融机构违规开立存款账户,未按规定用途使用贷款,借款人贷款展期次数增加,借款人法人代表的变动,法人代表及其财务、会计人员发生违规违纪行为,主要股东或关联企业发生较大调整,改制改组不规范,担保物品价值下降或担保撤销,借款人未经小额信贷机构同意对外提供担保等。
(4)其他预警信号
主要是可能发生各种影响借款人经营水平的重大灾害或突发事件等。
3、操作风险预警
主要通过小额信贷机构内部操作风险信号反映。操作风险信号一般包括贷款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信贷岗位责任不明确、信贷档案不规范、客户信息资料不全面以及信贷管理内控机制不完善等;对不符合贷款基本条件的借款人发放贷款、不按规定办理贷款担保、不按规定用途或超权限发放贷款;贷款“三查”或审贷分离操作不规范、信贷监管制度不落实、信贷信息资料缺乏、借款合同要素不全、信贷文本遗失或失效、数据统计失真、风险预测失误以及其他违反贷款管理制度的各种违规操作行为和工作失误等。
4、建立和健全贷款风险预警系统
要建立微观风险预警与宏观风险预警相一致的预警体系。小额信贷机构要运用小额贷款信贷管理系统和今后陆续开通的人行个人征信系统、企业征信系统及小额信贷机构通过结算渠道为其开通的对借款企业的资金监测等各种渠道,对贷款运营各环节和各种状态下的风险信息进行收集、整理、识别、反馈,对影响贷款安全的主要风险信号进行前瞻性判断,并制订处置方案,落实各环节的责任,提出防范和控制风险的预防性和补救性措施。
作者:孙自通律师 单位: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